奇异果投屏app下载苹果-我是武汉人,去了一趟天门,不吹不黑:天门人是真的牛!

新闻动态 /

你的位置:奇异果投屏app下载苹果 > 新闻动态 > 我是武汉人,去了一趟天门,不吹不黑:天门人是真的牛!
我是武汉人,去了一趟天门,不吹不黑:天门人是真的牛!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7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多年的老武汉人,我自认对湖北这片土地有足够的了解。

但去年夏天的一次天门之行,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。

这座与武汉仅1.5小时高铁车程的小城,就像藏在江汉平原里的"扫地僧"——看似低调,实则深藏不露。当我在陆羽大道看见满街的服装广告牌时,当地朋友扔过来一组数据:1.2万家电商商户、年交易额突破400亿、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。这哪是县城该有的架势?分明就是个微型"电商之都"!

在天门服装产业带,我见到个叫王志强的90后老板。他办公室挂着张世界地图,红蓝标记密密麻麻。"你看这加拿大仓,上周刚清完8000单羽绒服。"他指着地图比划,"我们在曼谷的海外仓,连泰国总理都来考察过。"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的生产车间——六层楼高的吊挂系统像条巨龙,布料在轨道上自动流转,裁剪工旁边坐着个越南姑娘,正用中文核对尺码表。王志强咧嘴一笑:"这姑娘是我们培养的翻译,等中越班列通了,她就得去河内当驻外经理。"

这种闯劲,在陆羽大桥下的救人事件里体现得更鲜活。去年7月那个暴雨夜,驾校教练魏鹏飞刚结束学员培训,服装店老板蒋凡正盘算次日进货。听到桥下扑通一声,两人甩了外套就往下跳。"水里滑得跟抹了油似的,俩小子硬是托着溺水者游了十几米。"围观群众老李回忆时还在感叹,"上岸后他们跪着做心肺复苏,羽绒服都泡成了铅块。"后来我在市档案馆查到,天门去年见义勇为登记在册的有27起,平均每10万人中发生量超过一线城市三倍。

如果说电商产业的火爆展现了天门人的拼劲,那么发生在石家河村的温情故事,则让我触摸到另一种"牛劲"。上门女婿鄢西元照顾瘫痪岳父整整七年,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熬中药。"刚开始确实犯怵,但老人把闺女托付给我时,那眼神..."他摸着后颈的烫伤疤,那是给老人翻身时被热水袋烫的。更难得的是,他妻子姐妹家的三个孩子也跟着他过日子,全家八口人挤在两层小楼里,却把小院打理成村里最美的"孝心花园"。

在黄潭镇,65岁的汪望英让我见识了什么叫"细水长流"。她每天天不亮就挑着两筐菜去集市,回来要给患癌婆婆喂药、擦身、按摩。"最难熬是婆婆化疗那阵子,头发一把把掉。"她掀开枕巾给我看,里面攒着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发圈,"都是我给她编的,戴假发总说痒,不如用旧秋裤布缠着舒服。"去年她家被评为"全国最美家庭",颁奖词写得特别实在:"不是惊天动地,是把柴米油盐过成了史诗。"

最让我震撼的是农民工王海波的故事。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,17年累计献血150次,相当于给三个成年人换了全身血。每周三他都要从天门坐动车到武汉血液中心,单程300公里,风雨无阻。"上次抢救建筑工人差点没献成,人家说我的O型血是'熊猫血'。"他挠挠头笑,露出被抽血针扎出的密密麻麻针眼。更难得的是,他自学了急救知识,在工地义务当救护员,救过中暑的工友,也处理过钢筋穿掌的意外。

漫步在茶圣故里,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凤让我陷入沉思。5000年前先民就能雕出如此精美的凤鸟,这种敢为人先的基因,怕是早就刻进了天门人的DNA里。明清时期28万天门人闯南洋的故事,如今在非洲大陆续写着新篇——尹以桥的铝合金厂不仅解决了马达加斯加3000人就业,还带动本地企业家搞起了建材产业园。"当年老乡们背井离乡,现在我们带着产业回来。"他指着厂区里的"天门路"路牌,"这是比黄金更珍贵的乡愁。"

走访中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天门最火的抖音号不是网红,而是市商务局的官方账号。他们定期直播"带岗",最近场次在线人数破10万,评论区清一色"我是天门伢"。市里搞的"回归创业工程",光去年就引回32个亿元项目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些返乡企业主大多带着"国际范"——有在迪拜搞跨境电商的,有给法国服装品牌代工的,还有把莲藕深加工卖到星巴克的。正如市委书记在招商会上说的:"天门人骨子里既有凤凰的傲气,又有江汉平原的柔韧。"

回武汉的高铁上,我刷到条短视频:天门工业园的吊塔林立,背景音乐是陆羽《茶经》的吟诵。弹幕里飘过句话:"我们不当凤凰,要做永远向上的风筝。"这话让我想起石家河出土的陶纺轮,那些四千年前的先民,不正是用最朴素的工具,纺出了最早的文明曙光?如今的天门人,何尝不是在用新时代的纺车,编织着属于他们的传奇?

这次天门之行,让我对"楚文化"有了新解。楚人"筚路蓝缕"的开拓精神,在这群江汉儿女身上化作具体的模样:电商园里彻夜不息的灯光,是新时代的"筚路";救人英雄泡烂的羽绒服,是当代的"蓝缕"。当65岁的农妇用秋裤布给婆婆编发圈,当农民工的献血证摞得比砖头厚,这些细节拼凑出的,正是楚文化最本真的模样——既有问鼎中原的豪情,又有扎根土地的笃定。

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江汉平原,突然明白天门人为何自称"老杆"。这词在方言里既指经验丰富的老手,也暗含不服老的劲头。就像他们种的莲藕,深埋淤泥却洁白如玉;像那传承千年的茶经,既要守正又要创新。或许真正的"楚文化",就藏在这些把平凡日子过成传奇的普通人身上——他们不喊口号,却用150次献血丈量生命的厚度;不惧风险,敢把直播间开到泰国工厂门口;不言放弃,六旬老人日复一日守护着家国大义。

看完这些故事,你怎么看天门人的这股子牛劲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,都住着个"天门人",只是需要点勇气让他醒来。



相关资讯